肥牛私享

摆脱不了白天的黑,给自己一个愉悦身体的机会。。。我没有心,她散逸了。。。

《万历十五年》:翻译隐形的极致

罗爽:

      这是一本讲历史的书,我来说它的翻译,似乎有些离题,但是仔细想想,关于这本书的翻译确实有些意味,值得谈一谈。这本书久负盛名,读者评价颇高,出版社重印多次,但是如果读这本书之前,我们没有看过其它关于作者或者本书的介绍,也不阅读该书自序,我们一定不会发现这是一本译作,翻译自“1587, A Year of No Significance”的译作。而该书作为译作,封面上却没有译者的署名,而且该书是译作的事实也在很大程度上被忽视,我随意翻阅了一下豆瓣上的书评,几乎没有看到谈这一本书翻译的文章;搜索期刊数据库,也没有发现探讨该书翻译的文章。这本书简直是把翻译隐形体现到了极致,可是到底是哪些方面的原因,才让这本译作如此隐形呢?

      首先是因为译者和作者同为一人,这在很大程度上造就了该书译者的隐身,也让读者忽视了本书是译作的事实。这是这本书作为一本译作的独特之处,因为译者和作者为同一人,出版社就省去了译者信息,署名也只有“黄仁宇著”,而无“黄仁宇译”。或许读者和出版社都认为,既然译者和作者是一个人,那么中文译作和原作其实就是一本书,只是语言不同而已。不过,我虽然没有对比过该书中英版,不知到底原作与译作相差多少,但作者——或者称之为译者也行——在该书参考书目前注明“也有若干书籍在英文版中引用而本书未加引用,则不列在本书目内”,由此可见认为译作与原作是有不同的。

      其次,译文行文流畅,十分符合中文的习惯,也让读者忽视了翻译的事。正如之前所说,如果读这本书之前,我们没有看过其它关于作者或者本书的介绍,也不阅读该书自序,我们一定不会发现这是一本译作。黄仁宇翻译自己的作品时,虽然已经离开中国三十余年,但是他的译文没有翻译腔(这或许也与他就是作者有关),再加上沈玉成润色,算得上是地地道道的中文文章了。对于我这种普通读者来说,书中除了少数生僻字外,阅读体验十分良好。就是这种流畅的行文,创造出了透明的文本,就好像未经翻译一般。读者在阅读如此透明的文本时,就好像戴着眼睛看风景,镜面干干净净时,也就忘了有眼镜的存在,只顾着享受美景了,但如果眼镜片上滴上雨点,眼镜自然就会被想起。而且,该书本来就是写中国历史,读者读到的并非异域的东西,少了文化层面的阻碍,读者自然有更良好的阅读体验。中国读者读的是本国历史,体验的是中国文化,加上浑然天成的文笔,读者自然也就无所谓其是译作与否。

      类似的现象值得继续探讨,在有时间细心对比译作与原作前,姑且就提这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