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牛私享

摆脱不了白天的黑,给自己一个愉悦身体的机会。。。我没有心,她散逸了。。。

Azeros Literature:

    书,真是一样矛盾的东西。

    当然事情也不尽其然,因为在当今的世上,我们可以搜罗到很多包装精美却空洞无物的书本。所以我要更改一下开篇的那句话:应该这么说,所有言之有物的书籍,都是矛盾的。

    听到“矛盾”二字,许多人或许会不以为然,觉得这不是与书的本意背道而驰了嘛。笛卡尔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我想,他不经意间道出了此中真谛。

书的一部分矛盾,来自于人的矛盾。任何一本有意义,有其存在价值的书,所记载的,不外乎于这样两方面东西,一是人的经历,二是人的思想。

事实上,经历与思想往往是相辅相成,结合得十分密切。在几大文体:小说,散文,诗歌之中,皆是如此。之所以要把经历和思想区分开来,是因为:前者是人们通过自我,对世界的认知;而后者则是人们通过世界对于自我的认知。

对于这两方面的东西,人们用他们的记忆来承载的时候就有所不同,记忆正是它们的载体,而书本又可以被理解为记忆的载体。

无论是瞬间的,还是刻骨铭心的,无论是关于过去的回忆,还是对于未来的遥想,无论是真切的,还是模糊不清的,它必定是人们脑海中的一种存在,即使那仅仅是曾经的存在(随着记忆拥有者的遗忘,或者死亡,而变为“曾经”。)。

如果能够在脑海中建立以上的这种认识,那么我这里所说的这种矛盾也就不言而喻了,因为关于人的矛盾是在不需要我来解释太多,如果非要我给出一些例证,我的建议是去看一看古希腊那些习惯于唇枪舌战的思想斗士们的辩论语录,还有各种名著里对于人物形象的刻画,任何一个成功而丰满的形象都不会只具有单一的人格,当然还有散文和诗歌中所追求的所谓意境,那绝不是一种清晰明朗的状态,而它具有这样的性质的原因,正在于“矛盾”二字。

如果非要做一个总结,且允许我在这里自不量力地表述一下:一本好书,绝不应该教条地去要求人们去做什么,或者是自以为是而武断地灌输某种理念或思想,而是应该给它的读者提供一种相对客观可靠的经验,理性或者感性地打动他们。

书的另一部分矛盾,正是源于它本质的矛盾。它的本质又是什么呢?无庸质疑,正是语言。无论是文字或是某种图形符号,无论抽象还是具象,书本都不可能逃离它的语言本质。

也可以这样理解,书的普及和流行,正是语言的普及和流行。

接下来,我们便可以看到:

首先,当语言用于承载各类自然科学的时候(这就可能偏重于人的思想。),它就必定要与那些需要被承载的专项知识理论建立一种真实,公正而密切的联系。

然而一旦有所联系,那必定就会存在矛盾。因为再完美的对应规则,都是片面的完美。倒不是说,所谓完美,遥不可及不复存在,而是我们必须认清这样一个事实,由于生命的局限,人们对于这些非本能的规则的认知,记忆,承载和适应,都必须经过一定的时间和得到一定的契机,因此在人类生命交集而成的这个世界之中,面对任何人为的规则,永远都会有不在少数的人会必然地处于“适应”之前的那个进程之中,或一帆风顺,或踌躇辗转,或停滞不前……而且“适应”的人将不断死去,而新生的永远都是需要“适应”的人。

之所以称它们为片面的完美,正是因为那些规则永远是属于部分人的完美,而对于其他那些人,这些规则会必然地保持一种由于被误解而导致的不完美状态。

这是属于人类生命和认知的矛盾,或者说是属于人类生命和认知的无奈。但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和人类智慧的进步,我想那个“适应”之前的进程,也必将被缩短。然而,虽然人类会去不断追寻,也能够找到一些认知的捷径,诸如总结,归纳,类比等等……但是从客观展望,这些追寻却必定会有尽头,而那些捷径也必然有限。把那些规则甚至直接是某些结论,写入基因,成为本能,那也许是我们现在能够想到的最好的捷径,但从现在看来还仅仅是一种美好的遥想,而那恰恰正是以人类生命为载体的语言!

以上是对于自然科学中所存在的一些矛盾的肤浅陈述,而当语言用于承载人文科学的时候,情况则更为糟糕。

我们可以这样做一个比喻:自然科学仿佛是人类文明世界里一座高高耸立,且不断积累着的大山,人们总能轻易地找到攀登至高点的方向。而人文科学则不然,当人们面对它的时候,仿如置身于丘陵地带,人们不仅无法判断所谓的正确方向,还有可能根本找不到所谓的道路,更不用提什么捷径所在了!

所以当人文科学被书所承载的时候,它们永远只是一些局限而片面的风景,对于那些风景,人们在文明刚刚起步的时候,就已经看见了它的概貌,然而至今人们也还只是看得见那些,却始终无法做到精确,真切。也许某些人确实能够登上某座丘陵之巅,但却因此远离了其他的山丘,甚至于永远错过且丧失了登上它们的机会,那时候,他们甚至还会被自己武断的感官认识所迷惑,所欺骗,自以为是地认为,自己已经掌握了关于这个世界的最真切的全貌。

于是,这里又可以对那糟糕的情况做一个总结:追寻缺乏方向,道路,描述又无法精确,真切。当人文科学中的困扰结合之前自然科学中所存在的那些问题,此刻,我终于可以托出那关于书的,源于本质的矛盾之所在。

任何知识都需要语言的承载,就像人类的生存需要空气一样。缺少了语言的承载,知识的传承,交流,甚至于发展都将变得异常地艰难无助,但是由于语言的局限性(关于这点,可以参看维特根斯坦后期的一些著作。),绝大部分的知识却必须冒着被误解,曲解,甚至被忽略的风险,才能苟存于文明与历史之中。(人们其实已经在通过教育,竭力地挽回和弥补这样的颓势了。)这是多么可悲而矛盾的状况啊!

如果说,第一部分的矛盾大部分是来自于著作者的,那么第二部分的矛盾便大多是来自于读者的了。正因为存在这么两大部分的矛盾,书,真是一种伟大而令人纠心的东西。

但我在这里所阐述的有关于书的一切,并不是在贬低它,中伤它,排斥它……而是恰恰相反,因为,只有全面而真切地了解了它的本质和渊源,我们才能保护它,爱护它,虽然我们暂时还无法彻底地将那些深刻的矛盾解决,但我相信,在我们真诚地对待,用心地理解之下,我们至少可以努力地去避免,一些诸如误解,曲解,忽略……这样的悲剧,不断地重演。我们也可以让传承,交流和发展,尽量地接近于公正,真实而可靠。

我不知道,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听见纸张掀动那层层之间空气的呼吸,看见那一面可以自由跳动,一面又那样严谨而紧密地排列着的书页,为什么自己总是会有那几分激动,几分感慨。但我却感觉得到,我的思想总能够迅速而持续地,随着那些密密麻麻的符号,翩然起舞。因为我知道,随着自己生命的延续,我仍在为了完成那本写给自己的书,而奋斗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