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牛私享

摆脱不了白天的黑,给自己一个愉悦身体的机会。。。我没有心,她散逸了。。。

文学天生丽质

Adore:


一般我写书评,都希望看到的人也去买来看,但这一套不是,太文学,价格也不低,如果不是特别有兴趣,不需要买来读。


我初次读文学史,是在初中。后来爸爸知道了,看到好的版本会直接买给我。

我也不太记得,看过几个版本了。

其实杰出作家还是那么多,那为什么要反复买来看呢?

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喜欢的作家,领略到的美,都是不同的。

出于对文学天生丽质的向往,只要你好好读书有自己的体会,所有关于文学的回忆我都有兴趣了解。


屈原

《离骚》是我很怕研究的课题。

记得听一位教授的课时,他曾说:不想讲《野草》。后来我的论文写了一句:老师不想讲《野草》,我也不想写《野草》。但人们违逆自己的意愿,总还是有一些道理在的。

不知现在读《离骚》的人多不多,估计也都是文学专业出身了。这是一篇强烈震撼人心的作品。力透纸背的深情,是诗人对国家的深爱。

然而,它无处抛洒。这份高洁优雅的长诗,真像浊世之兰,气度雍雍。

木心对屈原的解读很清透,仿佛就是诗人当今的知音,只是这个知音也已不在人间。


陶渊明

陶渊明是我喜欢的第一个诗人,我买的第一本诗集就是《陶渊明集》。

后来想想,一个中学生会懂得什么?

但文学的好处,有时并不在年纪。

他的诗,能让涉世未深的人发自本心,自然地去读,去爱,因其恬淡中和,可以是看尽千帆,也可以是一见钟情,正像佛家的第一重与第三重境界,殊途同归。

木心这样形容他:他写得那么淡,淡得那么奢侈。

如果你在当今的社会,能遇见一个内心朴素清明的人,那种珍贵,就像蒙昧未开时读到陶渊明。


唐诗

唐诗是个磅礴的体系。

有一些句子,闻所未闻,所以是阅读的乐趣:

读李白,好像世上真有浪漫主义这么一回事:哈哈,你明白那个感觉吗。

生命好,好在没有意义:如果你想接下去,简直可以接出一篇论文来。

全唐诗最奇句是“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泰山如何呢,去齐鲁之国,远远能望见青山隐隐,不知到底有多高。没人能接下去,只有杜甫漫与诗篇,写完了,还不知可以青史永垂。


宋词

木心写,有人评李后主乱头粗服皆好,似乎中肯,我以为不对。几时乱了头,粗了服?自然界从来没有“乱头粗服”的花,李后主是"天生丽质”,别人是平民气,贵族气,他是帝王气。

讲到词,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是里程碑式的人物。

他一阕词,一番讲演,下面坐着听到入迷的学生。

每个人都要记得一点唐诗宋词,临睡前背背,就睡着了,真的风雅性感:为什么有个词叫附庸风雅,而不是附庸别的。因为那确实是美好的,如果一个人能附庸风雅一辈子,那他也就是风雅的了。


再往后,戏曲。

有几个重要的观点:

真正有才能的人,不管题材是否是别人的,拿来就写,写自己的东西进去:其实生活多么类似,我们看到的风景,感受的情感,多么类似——喜悦啊,烦恼啊,前人后者不都是这样子吗。甚至春天的花,梧桐的雨,不都是一滴滴,一声声,从古到今吗。

建立起自己正确的观点,培养起自己切实地素质,才华傍身,是最大的安全感。

他讲汤显祖离伟大艺术家只差一点。

艺术家如何评判深度?作品里放不下,但又让你看出还有很多东西,是为深度。

那艺术家是什么?现实生活中用不完用不了的热情,用到艺术中去,艺术家都是热情过剩。


小说

我买过很多红学书,后来忽然不买了。

木心在《红楼梦》一节继续发前人未发之言。

艺术家有种特别的功能,即灵智的反刍功能。能凭记忆再度感受从前的印象。这种超时空的感受是艺术家的无穷灵感。而他们的才智能量远远不是他们表现出的这点东西。

我们怀念一个人,就是怀念那些被他的生命带走的东西。


絮絮叨叨,也只是从中摘取了极少的部分,如果你熟悉世界文学史,估计可以填补出无数作家和无数作品,留些悬念吧,如果你有兴趣的话。


要结尾时,忽然想起一段话:

风雪夜,听我说书者五六人,阴雨,七八人,风和日丽,十人,我读众人听,都高兴,别无他想。

——这是多么让人神往的境界~